WFU

2017年6月3日 星期六

肝指數會高,都因睡不飽?





(2018/07/02 補充臨床胃腸肝膽學期刊 CGH 最新研究)


在物資匱乏的年代,人們說「吃飯皇帝大」,沒有什麼比填飽肚子更重要;在現代的台灣,飢餓已經成為大多數人難以想像的事,但睡眠反倒隨著生活與工作型態的變化,逐漸成為一種奢侈品。

睡多少才夠雖然因人而異,絕大多數的人每天需要六到八小時,才能保持精神面對日常的挑戰;研究告訴我們,長期睡眠不足除了影響認知功能,容易造成意外發生,也與肥胖、心臟病,以及免疫力下降有關;為了爭取其他時間犧牲睡眠,絕對是得不償失。

在台灣,大家普遍相信睡眠不足會影響肝功能指數,不僅「爆肝」成為熬夜的代名詞;甚至強調幾點上床睡覺護肝最有效等等。究竟這些說法有沒有道理呢?


你我講的不是同一個肝


在中醫的理論中,「肝(經)」的功能主要有疏泄與藏血,基本上涵蓋了神經系統、消化系統以及生理上脾臟的功能;同時也和關節旁的韌帶與滑膜組織有關。而現代醫學指的肝臟(liver)主要負責解毒、各項蛋白與膽汁的生成、還有肝醣的儲存。

因此雖然兩邊談的都是肝,實際上完全是兩碼子事:好比「土豆」這個詞,台灣人會說是花生,但是在中國這東西指的卻是馬鈴薯。如果沒先弄清楚,怎麼討論都是雞同鴨講。

依中醫黃帝內經的理論,「臥,則血歸於肝」,同時認為夜間十一點到三點左右是肝經與膽經運行的時辰,因此在這個時間休息可以讓局部循環更充分,對肝臟有益處。不過現代生理學告訴我們,有兩套血管供應的肝臟本就是全身血流最豐富的區域之一,更不會有日夜時辰之差

看過有人評論,照前面的說法,整天躺著對肝不是最好嗎?也看過有人打趣,半夜要給肝臟休息,那黃帝內經還提到中午血液流到心經,怎麼不說要給心臟「休息一下」?熟悉中醫的人士可能不以為然,這邊也並沒有批評或調侃傳統醫學的意思。只是想說明,根據不同的理論,自然會延伸不同的解釋。

對於這個議題,其實還有另一個角度。如果睡眠不足確實對肝指數有所影響,同樣和我們有中醫與現代醫學兩大系統,而且充滿競爭壓力與研究材料的中國大陸,早已在國際期刊上發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,但事實上,查閱 Pubmed 這個世界最大的醫學論文資料庫,在過去完全看不到類似的文章。

倒是在 2018 上半年,肝膽胃腸科的重要期刊——臨床胃長肝膽科學(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, CGH)發表了一篇來自美國的回溯性流行病學研究,認為在控制許多變項後,睡得越少的人肝指數會越高,論文作者認為這可能因為睡得少容易形成脂肪肝,進而導致慢性發炎與肝指數升高。

就我的觀點,文章分析的對象除了排除飲酒與病毒肝炎以外,也有針對社經地位、慢性病等變項去調整,我認為「睡得少的人,肝指數比較可能異常」這個觀察是可信的,但是要特別強調這兩者之間很可能沒有因果關係。就好像豪雨時,大家在戶外都會撐傘,有些地方也容易鬧水災,不能說撐傘這個動作會引起水災。這是判讀醫學研究特別重要的基本素養。


肝指數過高應小心 B/C 肝、脂肪肝與藥物


很多人都能說出最常見的肝指數 GOT/GPT,(其實它們已經早被正名為 ASTALT);不管用哪個名字,它們都是屬於肝臟細胞的酵素;如果肝臟有發炎,這些酵素可能會被釋放到血液,造成測到的指數異常升高,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肝指數(或肝功能)異常。
 
AST 和 ALT 也有些許差異。前者除了在肝臟,也廣泛存在於心臟、肌肉等其他組織;而後者只出現在肝臟。所以如果 AST 升高,但 ALT 完全正常,代表問題很可能不在肝臟,而是因為劇烈運動、組織損傷或是缺血等傷害造成抽血的異常。除了 AST/ALT,我們臨床上還會配合膽紅素(bilirubin)和鹼性磷酸酶(ALP)等做更全面的評估。

但是 AST/ALT 如果一同上升,即便是輕微的增加(正常值的一到兩倍),都可能暗示有慢性 肝炎(B 型或 C 型肝炎)、脂肪肝相關病變、或藥物性肝炎。這些慢性肝炎如果能及早發現,進行適當的介入,就能避免肝臟的纖維化甚至肝硬化等後遺症。

值得注意的是,長期間睡眠也緩解不了的疲勞,可能是肝病的症狀;把肝指數的上升歸咎給睡眠不足,可能會延誤重要的治療時機;而光靠休息也無法真正緩解慢性肝炎。過去對許多疾病無計可施,只有「療養」一途。在新的治療突飛猛進的現代,積極追查找到病因,往往都有更好的方法可以處理。


正確的觀念才不至於耽誤診療


有人可能會說,醫師才需要把這些事情認真搞清楚;對於普羅大眾來說,知道睡眠對健康有益就好。就算理由不盡正確,達到讓大家早早上床,睡好睡滿的目的就好,難道不是嗎?

我個人不贊成這種觀點,主要有兩個理由:首先我認為,盡力提供客觀訊息,是基本的尊重。在我們很小的時候,父母親可能會用哄的方式引導讓我們做正確的事;但是到了上學的年紀以後,就到了凡事講道理的階段了。比方要把飯吃光是為了對物力的珍惜,但如果老師用臉上長麻子來教訓孩子,恐怕學生也不會信他的話。

其次是不求甚解反而會影響說服力:在一個訊息爆炸的世界,我們所說的每一句總有人會 google,會求證。如果只因為出發點是好的,提供一些模稜兩可的資訊,要不別人會覺得我們把他當孩子哄,要不會開始質疑我們的專業;不論哪一種狀況,都會影響自己的公信力,反而離說服別人的目標更遠。

最後是真正的問題可能會被忽略或延誤。前面提到肝指數輕微的上升往往必須要追查背後的原因,一旦確定是慢性肝炎,還需要定期的追蹤;追蹤的目的除了偵測急性發作,另一個重要目的是早期發現肝腫瘤。慢性肝炎患者發生肝癌的機率比一般人更高。有許多證據表明,慢性肝炎有適當的追蹤,可以早期診斷肝癌,改善預後。

但如果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接受篩檢與追蹤,那就很可惜了。事實上,即便是持續的慢性肝炎,在一系列的追蹤裡,肝指數也往往會有起伏,甚至偶而會回到正常,這並不代表肝炎已經完全消失。但有些人會誤認為,經過作息的改善後肝炎已經痊癒,因而錯失追蹤治療的機會,這不僅令人扼腕,也是我希望說明這個議題的初衷。


延伸閱讀:



  1. 如何吃藥不傷肝:認識藥物性肝炎
  2. 「輕度」脂肪肝,真的不用管?

掛號與門診由此入


歡迎由下方 FB/line 分享,追蹤我的專頁